以前给自己买羽绒服差不多就行了,到了给孩子买各种做功课,才发现原来羽绒服有这么多道道,从充绒量到蓬松度全学习了,经过各方面考量,我们最终选了天石鹅铠甲机能鹅绒服G614。
宗春启
杨乃武与毕秀姑
发生于清朝同治光绪年间的杨乃武案,1962年曾被北京曲剧团排演成戏搬上舞台,后又拍摄成电影。日前,《杨乃武与小白菜》再次亮相曲剧舞台,这个案子又一次进入人们视野之中。可能许多人不知道的是,这件发生在浙江余杭的案子,最后案情大白之地,是在北京海会寺十大杠杆炒股平台。
《北京寺庙历史资料》记载有两处海会寺:一在永定门外,又作海慧寺,明万历时重修;一在朝阳门外神路街,始建于明朝永乐年间。与杨乃武案有关的海会寺,是朝外神路街的这座。如今这座寺院早已不存,原址上建起了朝阳区委、区政府。
事情回到148年前。
光绪二年十月(1876年11月),杨乃武案被调到北京,在刑部举行会审。两边陪审、观审的,有各部的侍郎、御史和江浙、两湖在京官员。杨乃武在堂上陈述了冤情经过,否认与毕秀姑有奸情,也否认有与毕秀姑同谋毒死其丈夫葛品连之事;之所以在府、县诬服,实是受刑不过。毕秀姑则在堂上大呼冤枉。问官一再要她照实直说,她才说一直以为丈夫是病死,不知道有服毒之事,也不知道毒药是哪里来的;与杨乃武并无奸情,更无杨乃武授药之事。
展开剩余76%会审第二天、第三天讯问证人。曾书面提供假证的爱仁堂药铺老板钱宝生,此前已被害死在余杭县狱中,出庭作证的是爱仁堂的伙计。他说:药铺的进货簿上从来没有进砒霜的记录。余杭县仵作沈祥交代,检验葛品连尸身的过程没有按规范操作,所报结果不实。门丁沈彩泉则供述了余杭知县刘锡彤指使人威逼哄骗钱宝生出具假证的经过。刘锡彤,便是制造这起冤案的第一人。此刻跪在一旁的他怒不可遏,起身扑到沈祥和沈彩泉面前抡拳便打,骂他俩信口胡说。问官大声命他住手,他仍不听。两个衙役硬把他拉到原地跪下。此时的刘锡彤,早已没有了县太爷的威风。
刑部大审之后,在海会寺举行了开棺验尸。因为这里离大运河码头相对较近,装殓葛品连的棺柩随船运来之后,就存放在了海会寺。光绪二年十二月初九(1877年1月22日),海会寺内外挤满了来看热闹的百姓。刑部、都察院、大理寺的负责官员六人,各司的郎中、员外郎、主事八人,仵作、差役四十余人,以及全部涉案来京人员,一起来到海会寺。现场还有个法国记者,他是为《申报》作采访报道的。
众官员来到尸棺跟前,打开棺盖后八位司官先验,六位堂官再验。检验结果:葛品连原尸的牙齿和喉骨均呈黄白色。四周仵作都说:“无毒!”那个法国记者闻听“无毒”,兴奋地跑到囚禁杨乃武和毕秀姑的木笼边,对杨乃武说:“无毒,无毒!”
至此,冤案真相大白。这起冤案是怎么制造出来的呢?
杨乃武是当地的一个举人,因爱打抱不平,得罪了当地官府。毕秀姑,因平时爱穿绿色衣服、系条白色围裙,人称小白菜。毕秀姑十八岁嫁给做豆腐的葛品连为妻,夫妻租住在杨乃武家的一间房子里。葛品连宿在豆腐坊,不常回家。一来二去,坊间起了流言,说“羊吃白菜”,葛品连听说后搬离了杨家。此后杨乃武与毕秀姑再无来往。没有了杨举人的庇护,毕秀姑常受人欺侮,还被知县刘锡彤之子刘子翰强奸。
同治十二年(1873年)十月初七,葛品连突发急病而死。三天以后,尸体口鼻内有血水流出。葛品连的母亲到县衙喊告,称儿子死因不明。知县刘锡彤受理此案前,已听到杨乃武与毕秀姑有奸的传闻,对葛品连的死因已有成见在胸。验尸的仵作沈祥见到尸体膨胀、上身呈淡青色,像是中毒而死。县衙门丁沈彩泉则说一定是有人用砒霜害死的。两人争论结果,便含糊报称是服毒。
刘锡彤把毕秀姑带回县衙审问,追问她毒药来源。秀姑说丈夫是病死的,不是毒死的。夜间再审,逼问毕秀姑是否与杨乃武有过私情,秀姑说没有。刘子翰怕毕秀姑说出被他强奸的事,派人去狱中威胁毕秀姑,要她承认和杨乃武有奸,是杨乃武给她的毒药害死葛品连的。说如不这样招供,就会凌迟处死;这样招供,“就没你的事了”;而杨乃武是举人,不会获罪。第二天再审时,毕秀姑还是不招认。刘锡彤命动刑。秀姑受刑不过,只好承认。
刘锡彤传讯杨乃武,先是革去杨乃武的举人功名,然后便开始刑讯逼供,要他承认与毕秀姑有奸、提供毒药害死葛品连。杨乃武坚不承认。杨乃武的堂兄和内弟出面证明:毕秀姑供的杨乃武给药之日,杨乃武并不在余杭县。但刘锡彤不听,结案并上报杭州府。
杭州知府陈鲁听了刘锡彤的报告,便认定杨乃武有罪,一审不容分辩便用刑逼供,杨乃武受刑不过只得诬服。问他毒药从哪里来的,杨乃武胡乱说是在钱宝生的爱仁堂药铺买的。陈鲁叫刘锡彤去问钱宝生,钱宝生说他一个月内没见过杨乃武,而且他的药铺从没有进过砒霜。刘锡彤指使人去说动钱宝生,让他提供假证。威逼哄骗之下,钱宝生写了一张甘结,承认卖过砒霜给杨乃武。陈鲁便据此定案了。判处毕秀姑凌迟、杨乃武斩立决。案子上报到按察使署。按察使认为原审无误,上报给巡抚。浙江巡抚杨昌浚走了个过场,维持府县原判上报。只等刑部回文一到,杨、毕二人便可押赴刑场。
那个时代发生这样的冤案本不是什么稀罕事。此案何以能被提京复审呢?一是杨乃武的姐姐和妻子三次进京申诉,二是有浙江籍官员在两宫太后面前进言。朝廷派钦差到浙江复审,杨乃武与毕秀姑当堂翻供。浙江一些举人生员及杨乃武好友三十余人联名向都察院和刑部控告有关官员严刑逼供、屈打成招、草菅人命、欺罔朝廷,要求提京彻查。还有一个重要因素是,由于《申报》的跟踪连续报道,使本案成为社会关注热点。
《申报》卖力报道杨乃武案,仅仅是为吸引眼球、扩大发行量吗?老报人郑逸梅的文章《〈申报〉为什么宣扬杨乃武案》指出:“创办该报的英国人美查别有用意。”这个用意就是:印证英美等国强加给中国的领事裁判权是合理的。他们的理由是:中国司法太黑暗,刑罚太残酷。大肆报道杨乃武案之冤、施用刑法之残酷,正是为了给他们的理由提供依据。这些报道对大清朝上层压力不小,客观上推动了杨乃武案的平反。
平反冤案远比制造冤案难多了,因为朝中许多大员强烈反对。海会寺验尸的两个多月之后,在光绪三年二月十六日(1877年4月9日),以皇帝的名义颁布了平反谕旨:杨、毕二人被开脱了死罪;经手、审问过此案的浙江巡抚、浙江学政、杭州知府、宁波知府、湖州知府等官员被撤职。余杭知县刘锡彤发配黑龙江充军,未登程身亡。
北京海会寺,也因此案被记录在刑部的档案上。
发布于:北京市